如何保持好心態拼上高三一年?
【作者:孔教員,編號3133 點擊數:511 更新時間:2019-07-18】
我相信,沒有人不想在考試中發揮好、考的好的。但發揮程度確實不同。由于種種原因都會發揮不同。例如有的同學在考前感冒了,等等。我甚至聽過這樣的故事,有的同學在考前得知父母離異。還有更多。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
為了對這個問題給出盡可能真誠的回答,我必須把整個高中經歷的心態軌跡完整的寫下來,供你參考。
在整個高中的學習歷程中,心態起起伏伏。最初是茫然無知,只知道高考很重要,卻沒有目標,沒有定位。應接不暇的高中生活,應接不暇的各種考試,應接不暇的各種心理波動。第一階段,是發蒙的狀態。
后來穩下心神,各種努力,成績有起色,但并不如意。這時的心思全在成績和排名上。越努力,心態起伏就越大?疾缓,更失落。常常出現的情況就是越努力越焦慮。起起伏伏中成績是往上走的,但焦慮感越來越強。部分的原因是高考離的越來越近,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認為努力就必須有回報,而且急切的期待好的回報。直到焦慮到消化功能出了問題。
我那時根本不知道焦慮、抑郁這些詞兒。只知道,心底壓了一塊石頭一般,無法輕松下來。睡覺睡不踏實,對飯菜沒有感覺,味覺不靈敏。我當然知道,我要考很好的大學。像北大、清華這樣的學校,偶爾在我大腦中會閃現的。特別一些學習資料里會有這樣的圖片。
相對于成績排名大幅提升的愿望而言,每一次的努力換來的起起伏伏的進步,我都不能滿意。漸漸的,失望累積的多了,近乎到了絕望。我說近乎到了絕望,是因為,我并沒有完全放棄努力。而是,想的問題已經完全不同了。我懷疑到智商。也就是說,我所有的努力是不是有上限的?即便我窮盡所有的努力也無法逾越那一上限。這上限,是類似智商這樣的東西確定的。
再后來那段故事,我寫過了。不斷的問自己。高考是什么?學習為了什么?學習是怎么回事兒?
這些思考,太漫長,絕大多數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。我不知道當時的這些思考有多痛苦。很可能當時的心境更難受,所以,并不覺得做這些思考會增加什么額外的痛苦。既然,沒有多大的希望,索性不如把這些問題想清楚。
我卻發現我根本想不清楚。這些問題,我都可以發表一些見解,但是對于這些見解,我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是對的。
我無法完全還原當時的思考歷程。因為,想的問題實在太多了。這個過程,又讓我認識到,實際上,許多問題是我想不清楚的,即無法給自己肯定的答案,百分之百的肯定的答案。
這就是我在思考的道路上看到的一個基本的事實。
這個事實讓我縮小了思考的范圍。我問自己哪些問題是自己能想清楚的。不知道又想了多久。最終讓我從這一團思考中看到的一絲微光。這絲微光是這樣一個問題:每一天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這個問題不在是籠統的學習為了什么,考大學為了什么,等等。而是具體到一天的學習為了什么。甚至,今天的學習為了什么。我發現對于這個問題,我是有答案的。答案就是為了進步。如果今天學了一天不進步,那何必學。所以,今天學習百分之百的是為了進步。我得到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。
這是我的思維歷程中極少有的經歷。我能夠對一個問題得出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。
正是這個絕對肯定的答案,讓我的思考延續了下去。既然今天的學習為的是進步。那么我就必須問自己:今天到底進步了多少?哪里有進步?甚至昨日所學有多少遺失的?有多少退步?進步和退步相加,究竟還有沒有進步?
我發現,這樣的問題無比的重要。因為,其它我想過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是沒有確切答案的。唯有這些問題,是我能夠把握住的,甚至百分之百清晰的把握住。
對于這些問題,抽象的回答沒有多少意義,必須用行動來回答。那個行動就是,我稱之為進步本的東西。把今天所有我認為學到了東西,無論是知識、還是題目,只要我認為我學到了,弄懂了,我就記在本子上。隨后,不斷的復習。只要稍微回想,感覺印象有些模糊了,就立即復習。就這樣。我力圖讓自己學到的每個細微的點,無論知識點還是題目,都百分之百的確定。
為什么?
因為,當我仔細看自己的思維過程的時候,我發現一天已經足夠的復雜了。我不認為我能把握住一天,更何談一個星期。但我能把握住點滴。
比如一個單詞。記下來了就是記下來了,每個字母都能拼寫正確,而錯一個字母就是錯。
比如一個公式。記下來了就是記下來了,每個符號的都能寫的準確,錯一個就是錯。
比如一道題目。無論是以前做錯的,或者根本不會做的,后來能做出來了,那么再做的時候只有兩個結果,要么是完全正確——精確到題目里包含的每個知識點,精確到解題思路(思維程序),精確到寫下來的每個步驟,精確到結果;要么就是不能完全正確,無論是哪里模糊,或者哪個微小的地方有錯誤。只有這兩個結果。
我再次強調一遍。即便對于題目這樣復雜的東西,包含了各種知識點,包含了解題思路、解題技巧、解題步驟等等如此復雜。但只要下足功夫,也依然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把握!
這就是我能百分之百把握的東西。
因為我曾經歷過復雜的思考過程,我和所有人一樣做過那么多題目,有過那么多次的考試,我知道忐忑不安是什么感覺,我知道不踏實是什么感覺,我知道茫然無措是什么感覺,我知道迷惘困惑是什么感覺,我知道失望焦慮甚至抑郁是什么感覺。
正因為我知道所有這些感覺,所以當我知道,當我明確的知道,有些東西是可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住的時候,我無比的珍惜!哪怕他們在我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極小。但這些就是我唯一能百分之百把握的東西!
當我認識到這一點之后,心態立即定了下來。并且當天就付諸行動。準確的說,是我在操場上游逛了一大圈想通了這些問題之后,回到教室立即付諸行動。
要注意,這里的詞兒是“立即”。因為我對上述的思考,沒有半點懷疑。上述思考所得出的結論在邏輯上無懈可擊。反過來想是這樣的。如果不這么做,那么所謂的“學習”,就都是混亂的;靵y的學習,還想著要考出好成績、考個好大學,甚至清北之類,那必然是緣木求魚。連想都不必想的。
這番思考的過程,讓我清除了大腦中無數亂七八糟的想法。什么成績、什么排名、什么目標、什么計劃、什么高考、什么好大學,這些全都是模糊的,不確定的東西,都是我把握不住的。
于是,當我按照進步本的做法去踏踏實實的對待每個知識點、每道題目的時候。我發現,知識和題目,跟我以前的感覺有著很大的不同,甚至完全不同。以前是懷抱著各種期望對待知識,對待題目的,所以,看不清知識和題目到底是什么。在學一個知識點,在做一道題目的時候,不知道要分神多少次。這種細微的思維過程,只有經歷過,有對比才能發現。
之前有個學生說,他按照進步本的方法去做,產生了“迷之自信”。這種心態的變化,我曾經歷過。這種心態的產生,不是因為成績提高了、排名提高了造成的。而是,在如實對待一個知識,如實對待一道題目的過程中,實實在在的產生的。這種“迷之自信”的來源,正是看到的知識的細微、看到了一道題目的細微與整體,而且,發現自己可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住它!
是這種百分之百的看清,百分之百的把握住,帶來的“迷之自信”?辞迨沁^程,而把握住是結果。
“迷之自信”的另外一個來源是比較。想想看,在整個學習過程中,有哪些事情能讓我們產生百分之百的把握住的感覺呢?極少。甚至,以其它各種各樣的心態去面對學習的時候,我從未體驗過百分之百的把握住這樣感覺。一切都是模糊,一切都是不確定,不能肯定的。相比之下,這種百分之百的把握住的感覺就產生了“迷之自信”。
有些人用進步本的方法,過了一段時間,感覺不到明顯的進步。原因是這樣的:你沒有看清楚我的文章里究竟寫了什么?你以為懂了什么是進步本,你就按照你的理解去做了。但是,當你復述我的文章內容的時候,你發現自己卻說不清楚,顛三倒四。這就是根源!
白紙黑字,明明白白的寫在這里。你看不清的。如果你不反過來問自己,我究竟看到了什么,把自己的復述跟原文進行對照,校對,矯正,你永遠都看不清。這就是,一切的癥結。
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都是同樣的過程。以為自己弄懂了,以為自己理解了,以為自己知道了,以為自己記住了。這些全都是以為,而不是事實!而事實是可以校對的、可以矯正的!
當大腦里存儲了越來越多的百分之百確定的知識和題目的時候,心態更加踏實,成績指數增長。這些從原理上看,都是必然的。只是我當時并沒有研究,這種指數增長究竟會有多快。
然后是考試。
以這樣的認知看待考試,考試和平日的練習并沒有多少差別,本質上是一樣,就是做題。有些題目是百分之百的能做出來、能做正確的,有些題目是要碰運氣的,因為能力所不及。
對于平日的考試,是期待的。因為每次考試,都能發現,還有哪些潛在的空間。所謂潛在空間,就是還有哪些題目會出錯,哪些題目不會做。然后,把這些內容通過練習一點一滴的變成百分之百能把握住的就好了。
你也許還會問我:
可是我無法專注于一個知識點,無法專注于一道題,怎么辦?我無法不去想考試、想排名、想高考、想將來,怎么辦?我沒法不去想跟同學老師的交流,父母的話怎么辦?我無法不去想他們的態度怎么辦?
這些在我看來全都是自欺欺人的。這些都是沒有如實對待,說出來的胡話。
什么叫做“我無法專注”?請問你一秒鐘都不能專注嗎?請問你沒有看到書上、卷子上、日記本上寫的字嗎?如果看到了,并認識那其中的字,那你怎能說自己無法專注呢?如果剎那都不能專注,你怎么可能看得見還能認得出其中的字呢?
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就是如此的自欺欺人的。
既然能夠一秒鐘專注,那就可能有兩秒,有三秒,有更長的時間。僅此而已。
自控力和耐心,人生最難的事情。
我想起了兄弟阿童木給我講的丘處機的故事。故事很短,我卻印象深刻。
丘處機,絕不是像小說、電影里演的那個樣子。相差甚遠,只不過小說和電影里演不出來,或者不愿去展示。因為那不是泯泯大眾的敏感點,興奮點。
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屬于你的輝煌吧!
微信掃一掃,用手機看該文章
微信掃一掃,關注易教網公眾號
